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雨季养生|茯苓被称为“祛‍湿黄金”,但这些情况下不宜食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26:00    

近期广州雷雨不断,闷热潮湿,不少人都觉得疲倦困乏,胃口也欠佳,脾胃虚弱或湿热体质的人更是倍感不适。这个时候,不少广东老妈都懂的——茯苓可以派上用场了。

茯苓是比较常用的祛湿汤材,因为它不仅能化湿,还能健脾,符合日常的养生需要。除此之外,其实茯苓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被称为“祛湿黄金”。虽然茯苓经典食方甚多,适合多种体质人群食用,但也非人人适宜。这期,有约君就跟大家细细说来。

雨季调脾胃,茯苓来帮忙

有诗云“碧松之下茯苓多”。茯苓是一种生长在松根上的真菌菌核,因为它和青松相伴而生,自古被视为养生佳品。

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常用治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证。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类及麦角甾醇、卵磷酸、胆碱、组氨酸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中医常用的补气方四君子汤中便有茯苓,方中还有人参、白术、甘草,全方药性柔和,具有不偏不倚之德,故以君子名之。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茯苓的方剂也有很多。如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都取茯苓利水祛湿的功效。

雨季里,外界的湿度大,使得脾胃的“负荷”也加重。中医认为“脾主湿”,脾胃本就是水湿的“中枢处理器”,水湿过重时,脾胃就容易出问题,导致腹泻腹痛。如果水湿进一步加重,就会让人觉得胸闷不适,心神不定,容易失眠。因此,在阴雨天气里,不少人会吃不好,睡不安。

而茯苓本入脾胃经,能通过“利小便”来减轻湿气。因此它不仅能化湿止泻,还能利尿安神。煮汤时,可以用茯苓加上生姜、大枣、排骨,有温脾散湿的作用,适合腹泻的情况;如果是湿热并重的,可以加上薏米、土茯苓一起煮。想要治疗失眠的,还可以去药店购买“茯神”——这是茯苓附在树根上的部分,安神助眠的效果更强。

茯苓VS土茯苓

土茯苓与茯苓虽然名字相似,但其实是不同的两样药材。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而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就是说,茯苓属于真菌界,土茯苓则属于植物界,二者相距甚远。

(图片来源:广东中医药)

茯苓饮片常见为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呈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质地坚实,嚼之粘牙。土茯苓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黄白色或红棕色,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二者饮片性状差距明显,非常容易区分。

而从功效来看,茯苓属利水消肿药,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土茯苓属清热解毒药,功效为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茯苓和土茯苓虽然都有利湿的功效,但用于补虚健脾,渗湿利水,还是用茯苓(云苓)比较好。

茯苓健脾祛湿有良方

茯苓如何用于日常饮食调理?这里就给大家介绍8道茯苓食疗常用方。

茯苓薏米粥

材料:薏苡仁60克,白茯苓50克,糯米100克。

做法:先将白茯苓打碎入砂锅内加水300毫升,煎至100~150毫升去渣取汁。薏仁米,糯米加水500毫升,武火煮成稀粥。再兑入茯苓汁,煮开2~3沸即成。

功效:健脾补肺。

生姜陈皮茯苓水

材料:茯苓10克、陈皮2克、生姜5克。

做法:将所有食材放进养生壶,注入1000毫升清水,15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理气化痰、健脾利胃、驱寒祛湿。

茯苓山楂荷叶水

材料:茯苓10克、山楂3克、荷叶2克。

做法:将食材放入养生壶,加1000毫升水,沸腾后,煮15分钟即可。

功效:适合肝火旺,脾胃不好,有口气的人群。

茯苓山楂菊花水

材料:茯苓10克、山楂5克、菊花2克.

做法:将食材放入养生壶,加1000毫升水,沸腾后煮15分钟。

功效:能祛湿,健脾开胃,清热明目。

参苓白术健脾汤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南豆20克,莲子15克,白术、党参各10克,鸡脚8只,瘦肉200克,蜜枣3颗。

做法:药材清洗后浸泡。鸡脚、瘦肉清洗后飞水。将药材及瘦肉、鸡脚放入炖锅内,加入冷水适量,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一个小时,起锅前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健脾化湿。

茯苓薏米饼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功效: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四神汤

材料:鲜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3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把所有的备料洗净;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功效。

茯苓牛骨汤

原料:牛骨250克,茯苓50克,山药100克,姜块、葱段、盐各适量。

做法:牛骨洗净劈开,将茯苓、山药洗净。锅中加水适量,放入牛骨、茯苓、山药、姜块、葱段,煮40分钟,再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补肾利尿。适用于慢性肾炎、下肢水肿、尿少食少等症。

服用茯苓还有这些注意事项:

茯苓性味甘淡,性平,既不偏寒凉,也不偏温热,适合多种体质人群食用。

不过,茯苓的利尿作用较强,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心律不齐等症状。

肾虚的病人不建议服用茯苓。肾虚患者就有尿频尿急的症状,茯苓利尿,会让肾虚患者尿频尿急情况更严重。

阴虚火旺、口干舌燥者也不宜食用茯苓,可能加剧阴虚症状。

茯苓中含有的淀粉成分可能对糖尿病患者造成血糖波动,需谨慎使用。

孕妇和经期女性应避免使用茯苓,因其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加重经期不适。

茯苓也不能与米醋、浓茶等同食,会影响药效。

尽管茯苓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但其利水渗湿与健脾安神的作用因人而异,尤其特殊人群应在医生专业指导下使用,以规避潜在风险。

来源:广东中医药、广东省中医院、中国医药报、健康时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中医三附院药学部、海南药闻等

文字整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婉虹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