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从下肢瘫痪到独立行走,背后是多学科专家联手破解罕见病的攻坚;当脑卒中老人在家门口完成溶栓治疗,依赖的是覆盖社区的“卒中哨点”网络;当住院患者在无陪护病房拉着护士的手道谢,展现的是病房里技术与温情的共生。这里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这支团队用精湛技术和人文关怀,守护着三秦百姓的神经健康。
硬核实力
从急诊抢救到疑难罕见病攻坚的全链条突破
神经内科的诊疗实力,体现在对“急、重、罕”三类疾病的突破上。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从与时间赛跑的脑卒中急救,到与死神博弈的神经重症,再到破解谜题的罕见病诊疗,都彰显着国家级专科的底气。
·脑血管病救治:与时间赛跑的急救闭环
神经内科建立的脑血管病介入特色专病中心,能同时开展出血与缺血一站式诊疗,还形成了“急诊—影像—介入”的急救闭环。
病人突发脑部疾病,到达陕西省人民医院后,分诊护士迅速启动“绿色通道”,10分钟内介入团队到位,20分钟内完成头颅CT,50分钟阻塞的大脑中动脉成功开通。这样的“生死时速”并非偶然:急诊护士全员掌握卒中快速评分量表,影像科预留“卒中CT通道”,介入医生24小时待命,这都得益于“绿色通道”的建立。
·神经重症攻坚:融合创新“天坛模式”的生命防线
神经重症救治是神经医学里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必须闯过的生命关。医院为此专门设立19张标准化NICU(神经重症病房)床位,融合创新北京天坛医院的救治体系——从重症脑卒中的早期干预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精准调控,系统化提升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这份救治实力更在全省辐射延伸。作为陕西省神经重症专科联盟牵头单位,科室已为基层医院培训300余名骨干医生,通过标准化流程输出、远程会诊指导等方式,带动全省神经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让更多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规范有效的救治。
·罕见病解码:会诊平台下的“医学侦探”
在神经内科罕见病诊疗方面,陕西省人民医院也有不少亮眼的成绩。医院开设20张专属病床、与北京疑难罕见病会诊中心直连的远程平台、医院多学科团队,让神经系统罕见病有了破解之道。
目前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已确诊多例罕见病,包括世界仅发现十几例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科室还通过建立患者数据库、按病种分类管理,让罕见病不再罕见,更让全省医生共享诊疗经验,整体提升区域水平。
创新发展
从“术业专攻”到“全域协同”的诊疗探索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诊疗理念贯穿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亚专业建设的始终。从细分专科建诊疗体系、科研临床结合出技术成果,到全省防治网络传递专业价值,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实力在每一个诊疗环节落地生根。
·亚专业深耕:精准诊疗的“术业专攻”
神经内科构建起脑血管病介入、神经重症、周围神经病、罕见病、神经系统变性病、认知障碍、眩晕等多支亚专业团队,每个领域都有专家带领,形成“挂号即可精准匹配”的诊疗体系。
作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致残性卒中临床规范管理示范基地,脑血管病亚专科常规开展动脉取栓、颅内外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静脉窦疾病介入等技术,被国家质控中心授予“取栓先进科室”称号。
针对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亚专科依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等平台,建立从早期诊断到长期管理的全周期体系。团队还通过“嗅觉诱发电位”“多导睡眠监测”等创新技术提升早期诊断率,开展“针灸调节直立性低血压”等特色治疗,相关研究获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作为“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认知障碍亚专科建立了近4000人规模的患者数据库和千人级生物标本库,对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诊治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团队还创新开展“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提升诊断水平,相关研究获12项省级课题支持。
周围神经病亚专科通过神经活检、基因检测等技术,建立规范化诊疗流程,年诊治复杂病例超千例;眩晕专病门诊以“多学科联合”为特色,牵头成立“陕西省眩晕联盟”,推动区域诊疗标准化。团队开展的“前庭康复训练在慢性主观性头晕中的应用”等研究,获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持。
·科研临床融合: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双向奔赴”
作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走“科研反哺临床”的路子,把实验室成果快速变成患者能用的诊疗方案,形成“临床找问题—科研有突破—技术能应用”的模式。
近3年,科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多项临床技术,让诊断更高效、治疗更精准。
科室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博士17人、硕士53人。通过“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出一批兼具临床与科研能力的骨干。
·全域防治网络:从医院到社区的“健康守护”
诊疗的核心在于“防”与“治”的一起发力,而及时识别卒中信号、唤醒公众对卒中的警觉,正是筑牢健康防线的第一道关卡。今年以来,陕西省人民医院把脑血管病防治延伸到社区,以碑林区“国家脑卒中防治示范区”为试点,构建起“宣传—急救—康复—慢病管理”的完整链条。目前,医院还计划开启“脑卒中友谊路星火计划”,培训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普及卒中发现信号;在社区设“卒中哨点”,让基层医生成为“吹哨人”;联合二级医院开展溶栓培训,形成“社区识别、二级医院溶栓、省医院取栓”的分级诊疗流程。
温度守护
从“治病”到“愈人”的人文实践
技术是骨架,人文是血脉。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追求诊疗精度的同时,更以细节传递温情。
科室无陪护病房藏着最动人的细节。有些病人刚入院时满是抵触:“儿女不在身边,谁能周全照顾?”可日子一天天过,他们渐渐发现——护士常常拉着他们的手唠家常,从菜价讲到孙辈趣事,驱散孤独;医生特意把病情沟通时间定在下午,刚好赶上儿女空闲;护理员更是把琐碎事做得妥帖,餐前的洗漱、按时的喂药、睡前的翻身……出院后,病人紧紧攥着护士长的手:“这里的人比家里还上心。”目睹这一幕,神经内一科主任胡军说:“无陪护不是‘没人陪’,而是用专业的爱,把亲情的空缺填得满满当当。”
对神经疾病患者而言,出院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守护的开始。从这里康复的患者,手机里总会收到随访电话——“王大叔,今天腿劲儿怎么样?按上次教的动作再练10分钟”“李阿姨,该复查了,我帮您约好时间了”。那些细致的叮嘱、耐心的指导,让患者们总说:“医生不光治好了病,更教会我们怎么好好生活。这份被惦记的温暖,比良药还舒心。”
站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新起点,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有了明确的方向:进一步缩短脑血管病救治时间和罕见病确诊时间,通过相关专科联盟,带动全省神经科诊疗水平提升。胡军说:“我们就是想让陕西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最好的神经科服务。”如今,随着脑血管病救治网络更完善,罕见病患者在家门口也能对接全国资源,这个团队正用行动守护着三秦百姓的神经健康。
邸伟(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