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钟建军 王琳
在中国首个海上火箭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每当附近海域有火箭发射,大家总会为火箭升空高声欢呼,却鲜有人知道火箭升空背后还有一群幕后英雄,他们就是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其中,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日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位于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走近这群为火箭筑海中“摇篮”的人,了解他们海上“问天”,逐梦苍穹的精彩故事。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部分团队成员合影)。
攻坚克难:
海上发射从“0”到“1”
“3、2、1,点火!”2019年6月5日,当指令发出后,随着一声巨响,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以“一箭七星”的方式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在海上发射,自此,海上发射“问天之路”正式开启,这也是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支持保障的第1次发射任务。
“6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回忆起首次保障火箭发射任务,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瑶很是感慨。
“海上‘问天’的征程,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滕瑶在北京的一次行业聚会上,得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为长征系列火箭的海上发射寻求一个解决方案。滕瑶参与其中,带领团队开始设计海上发射平台,方案反复修改了近一年。
“国家各相关部门正式会议就开了4轮。”滕瑶说,他们对火箭海上运输的安全性、海上发射的可靠性、公海上发射的安全方案等问题,进行反复论证。那一年,他飞北京的航班班次足有四五十趟。
“从0到1的过程是最难的,以前我们没有在海上发射过火箭。”滕瑶回忆说,在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升空的那一刻,很多参与人员都喜极而泣,“我们让火箭海上飞的梦想实现了!”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一关一关闯。”滕瑶带领团队掌握了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实现从一张简单图纸到整套系统精密构建,再到火箭成功一飞冲天的巨大进步。
“从2018年时的十几个人,团队发展到现在已有75个人,35周岁以下青年共60人,占比为80%。”滕瑶说,团队主要工作是保障火箭在海上发射,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航天+海工”技术相融合,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一群人,在架构下,各司其职完成各个系统、各项工作,我们特别依赖团队的力量。”
今年1月13日,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点火升空。“6年多来,我们已经保障15次海上发射任务,把89颗卫星送上太空。”在办公室里,滕瑶看了一眼窗外的大海,言语中难掩自豪。
精益求精:
让火箭在“摇篮”里精准入轨
从海上发射的一片空白,到出征茫茫大海屡次圆满完成发射,滕瑶带领团队经历了哪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又突破了哪些技术难关?
“海上发射,这是一个全新的事情,并不是简单地把火箭从陆地上搬到海上。”滕瑶介绍,“海上发射涉及的系统和问题很多,像海况复杂、平台晃动、盐雾腐蚀等,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确保火箭发射在平台船体上的稳定性,成为我们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海上发射很大的挑战之一是平台晃动。“将船改装成发射平台,船会一直晃动,但火箭的晃动必须不能超过一定的幅值,才能保障火箭不受损坏。”滕瑶介绍,“浪在几级时它的晃动幅值是多少,我们必须给出一个定量的判断。”除此之外,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要一一解决。
“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
经过团队攻关,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补偿发射”理论,并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基发射姿态实时调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海上平台的运动状态,并通过高精度算法对火箭发射姿态进行动态补偿,确保火箭在复杂海况下依然能够精准入轨。
“就像在摇晃的摇篮里投飞镖,我们研发的技术就是要让每一镖都正中靶心。”滕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滕瑶说,让他最难忘的一次发射,是2023年那次海上远距离机动火箭发射。装有火箭的船从海阳海域出发,历时5天半,行程1300多海里,抵达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运载过程中,火箭经受多次风高浪急的恶劣海况,支持发射的同时,团队还承担了海上运输到发射的全流程结构振动及姿态测试工作。
“我们要不间断地进行测试和实时研判,神经绷得极为紧张,但团队在经受磨砺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和经验。”滕瑶称,这些数据为持续的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目前,团队成功掌握了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支持装备性能优化、冲击防护、动基瞄准等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启了我国海上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持续创新:
从固体火箭到液体火箭
海上“问天”征程远不只有固体火箭。在滕瑶看来,固体火箭海上发射已成为他们团队的常规任务。如今,团队已进入新的任务阶段。
“在固体火箭上,我们把目前最大的固体火箭都打了,中、小型的也打了。”滕瑶表示,在新发射船上已经打了4个型号的固体火箭,今年7月份将要发射第5个型号,基本上已覆盖了国内各个型号的固体火箭。
“目前为止,固体火箭海上发射技术已基本成熟,但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的攻关才刚开始。”滕瑶说,他们正在加速推进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建设,包括攻关一系列技术难关,这又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采访结束后,他要和团队成员开会,也将围绕着液体火箭在海上发射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液体需要低温运输以及加注,液体晃动如何解决和保障?”即便遇到很多难题,滕瑶仍笑着说,“我们不想给火箭添太多麻烦,那只能给自己找麻烦了”。接下来,他们团队中一部分人要持续巩固固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还要分出来一部分人着手解决液体火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加注、发射流程、发射测控等,后续还有海上发射回收试验等任务。
攻克难关,持续创新,一直是团队成员的工作常态。“像最初借船发射到后来自己造发射船,面对的困难都是新问题。”在团队中负责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的于兆军说,“以前海工是海工,航天是航天,现在我们的团队是海工和航天科技的跨界融合。遇见新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把新问题给解决掉。”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支持保障火箭发射任务。(资料图)
逐梦不止:
从年发个位数到双位数
“安全是首要任务,其次是保发射,预计今年要保障10次以上的发射任务。”滕瑶透露,今年5月至10月,团队每个月都有发射任务,甚至一个月内2发,“团队的另一个目标是,今年要实现具备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
说起团队中的年轻人,滕瑶坦言,他也曾“戴着有色眼镜”,因为海上要面临繁多复杂的挑战,年轻人能吃苦吗?“那次执行远距离的发射任务,冬天的海风刺骨的冷,有一组年轻队员在船甲板上裹着被子,昼夜监控数据、看守火箭,从头到尾没叫苦,保证了整个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有志不在年高,我们这个团队平均年龄小,但也有老同志,是老中青相对融合得比较好的团队。”在滕瑶看来,团队成员们身上有一种“能吃苦、能攻关、能奉献”的精神,这是一支充满梦想和活力的团队。
“00后”郭盛在团队中负责通信保障工作。他说,从事与航天相关的工作本来就有一种成就感与自豪感,“我们作为年轻人,敢吃苦,不怕苦,无论多难的事,一定会迎难而上。”对于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郭盛说,“这个荣誉像指明灯一样,指引我继续前进,让我继续为团队、为中国航天事业、为国家做贡献。”
“海上火箭发射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需要一帮既懂天又懂海的人,能够把海洋和航天的技术贯通起来。”滕瑶表示,希望团队在获奖的激励下,形成一个新目标,把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的能力布局起来。
问顶苍穹,不问来路,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将继续矢志向前,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加速迈进贡献更多力量,奋力开启海上机动发射新时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钟建军 王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