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施行。自此,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
这一重要改革直击部分超大城市大量人口流动带来的异地登记需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跨省流动人员逾1.25亿、省内流动人口逾2.5亿,仅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100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约40%,每年还有大量来沪的旅游人员和外国人、港澳台居民。
新政施行后,在上海工作、生活甚至短暂停留的居民,凭身份证就近办理婚姻登记,政策惠及面大幅提升。
服务窗口便利化只是第一步。各方期待,文旅资源丰沛的上海能率先试水“旅游婚登”新业务,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公共服务“随人走”
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看似是个小变化,却是婚姻登记制度迈出的一大步。
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负责人认为,这意味着,我国施行了70多年的婚姻登记制度彻底打破了“户口管辖”这一传统模式,这不仅映射出行政服务理念之变,更照见了社会人口结构之变。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首部法律,其确立的婚姻自由原则影响至今。为确保登记准确,配套法规在后续修订中加入了婚姻登记时当事人须提交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等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加快,异地婚姻登记需求愈发旺盛。2003年,婚姻登记制度迎来重要变化——《婚姻登记条例》颁布实施,将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婚姻状况证明改为由当事人本人就其婚姻状况作出声明并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这是婚姻登记制度的重大创新。
如今,每年约600万对的全国婚姻登记将彻底打破地域限制,这背后体现出“公共服务‘随人走’”的理念。然而,要确保全国通办改革“放得开”又“接得住”,关键在于数据信息的共享互通。
以上海为例,在全国率先探索婚登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人脸识别、指纹认证、电子签名、婚姻状况一键查询,提升婚姻登记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上海渐次推行全市通办、跨省通办,直至全国通办。每一步变化,都伴随着数据对接、档案互通、信息共享。作为全国涉外婚姻登记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上海还主动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信息共享,争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
城市文旅“一盘棋”
婚姻登记的便利化不仅服务民生,更为城市文旅经济打开新空间。以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为契机,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上海,能否开拓旅游婚登新业务?
眼下,上海正积极打造婚登新场景。放眼全市,部分婚登机关迁入历史保护建筑、公园、特色文化小镇以及甜爱路、幸福里等“甜蜜地标”。
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市人大代表周卫红认为,这些空间场景的浪漫营造值得肯定,但显然,只靠这些还远远不够。
从邮轮、浦江游船、上海中心到和平饭店,这些具有上海城市标识度的地点能否成为颁证地点?”在周卫红看来,新人远道而来,不仅要额外掏出路费、住宿费,还要承担婚登跟拍等配套服务的溢价。倘若想吸引他们舍近求远,选择上海作为旅游婚登目的地,就要体现其独特价值。以打卡地点为例,可为不同地标赋予意义,串珠成链。比如,在浦江游船打卡,寓意“幸福如江水延绵不绝”;在上海中心颁证,寓意“幸福永远在最高点”等。
城市文旅资源也要充分联动互通。建议不妨以“票根经济”为蓝本,聚焦婚姻登记进行配套设计,包括享受和平饭店等高品质酒店优惠、周边区域停车限时免费等。
旅游婚登服务链中,婚纱摄影是重要一环。城市漫步中,周卫红发现,光线较好的落日时分,不少婚纱摄影团队扎堆于外滩源、苏州河边,彼此互相影响,体验堪忧。“婚纱摄影能否推出‘官方取景框目录’?”她建议,倘若匹配推出客流监测服务,或许能让摄影团队灵活调整,也让更多新人觉得“值回路费”。
政府引导、需求倒逼之下,更多社会力量有望入局。周卫红以自身所在的春秋旅游集团举例,其旗下的观光巴士也能成为新人婚登照的“流动展示区”。纵观海外,不时有新人将结婚公告登报展示,流动巴士也能融入旅游婚登服务链,让新人“把幸福洒满上海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