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4个行业试点的社会保障项目,目前已满三周年,截至3月底,参保人数超过1104万人。
此外,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也将从7省市扩围到17省市。从试点的具体效果来看,三年来,“新职伤”为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保障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货运司机韩孟孟一直在一家货运平台上接单拉活,今年5月在搬运货物的途中,他的头部不幸被高层掉落的异物砸伤,被送往医院救治,此后他在货运平台上直接提交了“新职伤”,很快赔付就已经到账。
货运司机 韩孟孟:我在医院出院的时候,直接在平台上这个订单上有个选项就是“新职伤”保险报销,点开让我上传资料。审核后到了人社局需要提供医院的资料,大概过了10天医疗费就到账了,全额报销共800多块吧,打到社保卡上。
“新职伤”是专门针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出台的职业伤害保障,采用平台出资、按单缴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的原则。与传统的商业意外险不同的是,“新职伤”保障无须个人承担费用,全部由平台出资,不区分全职与兼职身份,适应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过渡性灵活性的劳动特征。货拉拉市场负责人王宫介绍,
货拉拉市场负责人 王宫:目前平台已经为司机的职伤保投入达到了1.2亿,覆盖的平台新老司机累计有160万人,它的保障额度的覆盖范围也很宽泛,比如说一些小伤和一些拉货过程中出现的小病,从几百块钱到一些比较严重的大型伤病,最高的可以覆盖到100万这样的保额。
如今,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超过8400万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平稳实施,截至3月底,参保人数超过1104万人。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看来,“新职伤”试点运行三年来,取得了很多政策制度方面的突破,特别是打破了传统工伤保险必须严格依赖劳动关系的方式。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张成刚:由平台单方面缴费,劳动者和平台之间并不需要建立劳动关系,就可以获得工伤保险。同时试点范围也覆盖了主要新就业群体所在省份以及主要行业和主要平台。试点中包含了像医疗待遇、伤残待遇、工亡待遇等等的一些基本的保障。从试点的实际效果来看,保障水平还是比商业保险要更高的。
为打通职业伤害保障服务痛点堵点,各地在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江苏淮安在去年8月签订了快递行业职业伤害保障全覆盖专项集体合同,开始为快递从业者缴纳工伤保险、补充工伤保险和商业险。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总工会徐列义介绍,已为2224名快递从业人员缴纳相关保险,实现职业伤害保障全覆盖。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总工会 徐列义:工伤保险主要是针对我们中通、圆通、申通等这些大型的企业,人员相对比较固定的正式工是缴纳工伤保险;对于其劳务派遣工和其他的从业人员,这一部分员我们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我们建议企业为这些员工缴纳的是商业保险。
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计划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试点省份从7个增加到17个,并逐步推动在全国实施。最近,辽宁、宁夏等省份均宣布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伤保险处副处长徐晓欢表示,精简业务流程,探索“小伤快赔”,实现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发放“三件事一次办”。
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伤保险处副处长 徐晓欢:我们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美团、饿了么等11家平台企业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按订单计费,平台企业接单即参保,实现每单必保、每人必保,有助于解决新就业形态人员后顾之忧,也有助于分散平台企业用工风险。
宁夏则宣布将滴滴出行、美团、货拉拉等10家较大规模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计划用3年时间,分步骤、渐进式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应就业方式变化,研究完善参保缴费办法,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企业职工社保制度,享有更高水平保障。
未来,如何探索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新路子,让每一位奔波在城市中的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安心工作?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建议,在重视工伤补偿机制的同时,更要注重工伤预防。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张成刚:对于劳动者来说,有一些风险类型要进一步地细化,包括有一些风险上升的情况,包括平台在内的主体去想办法减少这种职业伤害,然后可以降低他们的工伤费率的缴纳,形成这样的一种激励机制。还有提升“新职伤”的政策知晓度,包括经办服务的便捷性,这些都是我们未来扩围之后,能够提升大家保障水平的措施。
责任编辑:王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