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记者 张旭 报道
山东菏泽,年逾七十的张女士独自留在村里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她的子女都在外地为生计奔波,虽然时常担心父母在家吃不好、穿不暖,但能做的只有每天打个电话,每隔一两个月挤出时间回家一次。
张女士一家的难处,正是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正在面临的养老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农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2亿,65岁以上老年人达9033万,占比分别为23.81%、17.72%,农村提前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应对农村养老困境,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连日来,海报新闻记者深入淄博、泰安、日照、滨州等地的多个村庄,蹲点调查各地各部门为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做出的尝试,探寻破解农村养老困境的“小城样本”。
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又不舍得住养老院
入汛以来,每次看到当地有强降雨预报,张女士的儿子韩先生都会立刻给父母打去电话。
“既担心他们的安全,又担心他们的生活。他们住在村里,总是做一顿饭吃一天,生病了也不愿意去医院。”韩先生心里对年迈的父母充满愧疚,但迫于生计,实在无法常年陪在父母身边。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然而农村老年人的总量却在不断增加,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农村中65岁及以上老人比2010年增加了3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7.6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增加,养老需求不断提升。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程度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41.87%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中女性老年人这一比例达到52.89%。
8月15日上午11点,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内,村民正在吃午饭。
多位村干部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造成家庭养老能力不足。在城镇中常见的养老院,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并不现实——首先,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子女赡养费等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动辄上千元的市场化养老服务,老人们也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另一方面,农村老人购买能力不足,也导致社会化养老机构向基层延伸不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短缺。
位于泰山脚下的北王庄村,总人口150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38人,70岁以上老人328人,占比分别为29.1%和21.8%,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村干部马玉昌告诉记者,农村老人收入普遍较低,很多老人都是靠每月几百元钱的养老金和子女补贴生活。除了钱,家中没有劳力也是个大问题。年轻人多在外地打工,留守村里的老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只要自己能动,(老人)一般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他们会在尽量不麻烦别人的情况下,自己解决生活起居。”马玉昌说,如果一个农村家庭专门拿出一个年轻劳力来照顾老人,很可能导致这个家庭损失约一半的年收入。这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目前,北王庄村仅有一位无子女的单身老人住在社会化养老机构——这与记者探访的多个村庄的情况相吻合。农村老人极少选择到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他们既不习惯,也心疼钱。面对不愿离开村子、子女又不在身边的农村老人们,如何确保他们老有所养,是大部分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8月7日上午11点,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内正在就餐的老人们。
模式一:“60后”帮扶“80后”
老人“结对互助”解决基本养老需求
8月7日清晨6点多,62岁的泰安市王林坡村村民杜玉兰已经在村里的“幸福食堂”忙活起来。洗菜、切菜、蒸馒头,这样的工作,杜玉兰已经干了四年。2021年10月,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开始营业,免费为村里70岁以上以及低保、重残、特困老年人提供午餐。
上午11点,71岁村民张钦岭准时来到“幸福食堂”吃午饭。“两菜一汤,还有馒头,一分钱不用花,有时候还给改善生活。”“中午这顿饭,给俺们省了很大的事。”来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幸福食堂”内很快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同一时间,村民宋绍珍也拿着饭盒来到“幸福食堂”,准备把饭菜打包带走。2012年,她老伴从脚手架上意外坠落,导致高位截瘫。宋绍珍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干不了重活。杜玉兰一边给宋绍珍盛饭,一边询问她最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
泰山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一级主任科员赵兴明告诉记者,围绕农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泰山区在有条件的村率先推动建设农村老年“幸福食堂”。在这里,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负责采购、备菜、做饭等工作,同时还承担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送餐等服务。
在“幸福食堂”工作的杜玉兰是村里的“互助养老”志愿者,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帮助村里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宋绍珍便是她的帮助对象之一。
“真是帮了大忙了!”宋绍珍告诉记者,杜玉兰经常到家里帮忙打扫卫生、送饭、打水。家里缺什么东西,也有志愿者帮忙买回来。
“幸福食堂”的服务对象按照保障型、普惠型和社会型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按照经济困难人员和特困人员0元/每人每餐、80岁以上老人2元/每人每餐、70岁以上老人4元/每人每餐、60岁以上实行惠老价的标准提供午餐。
如今,泰山区已经建成老年“幸福食堂”61处。
8月7日上午,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外准备就餐的老人。
这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互助养老”模式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持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指导意见和养老政策的背景下,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探索,试图不出村、不离乡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
海报新闻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山东泰安、滨州、青岛等地,正在陆续开展农村“互助养老”的探索和实践。
像杜玉兰这样的志愿者并不是白干。根据“互助养老”模式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长等,她每次帮扶都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
“送一次餐积2分,10分就能换一袋洗衣粉。”让有能力做、也愿意做的“60后”低龄健康老人,去帮助行动不便的“80后”高龄老人,并取得一定报酬,杜玉兰觉得这是件好事。
在泰山区,像杜玉兰这样的志愿者共有562名。作为山东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泰山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0.21万,其中农村老年人4.06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1.2万人。面对农村“子女外出、资源匮乏、服务断层”的困境,泰山区以“互助式养老”为切入点,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动员和筛选有一定能力且就业难度大的低龄老人,与失能、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对子,重点解决失能和高龄老人的生活起居和饮食问题,提供照料服务。用这种就近、就亲、就便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赵兴明告诉记者,为充分调动低龄老人、志愿者等群体的积极性,当地建立了“积分+兑换”机制。此外,当地正在探索拿出专门的资金对参与养老服务的低龄老人进行补贴,让他们在互助养老的同时还能有一部分收入。
8月15日上午11点,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内已排起了数长队。
模式二:不出村也能享受城镇级服务
民生综合体“打包”解决农村养老医食住行
连续多日的蹲点调查中,不少老人、村干部向记者讲起,农村老人最大的养老需求,就是留在村里也能有口热乎饭吃,有人陪着说话。与吃饭问题相比,就医、照料、购物等需求倒是其次的。
民生综合体的出现“一站式”解决了这些需求。
在淄博市沂源县,当地探索构建集长者食堂、便民浴室、卫生室、超市和理发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民生综合体,实现了养老服务全覆盖。
建设于2021年的鲁村镇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8月15日上午11点,71岁的龙子峪村村民桑文珍步行来到民生综合体。此时,“长者食堂”里已排起了数十人的长队,大家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等待开饭。厨房内,热腾腾的饭菜刚刚出锅。当天的饭菜是土豆炖肉、炒茄子,还有馒头和小米粥。
“每天两顿饭都在这里吃,每顿饭只花一块钱,菜品还经常换花样。不像以前自己做饭,都是将就。”桑文珍的子女都在县城,老伴跟过去照看孙辈,他独自留在村里帮人管理果园,一天能收入100元。69岁的村民董仕法坐在桑文珍对面,两人都喜欢唱歌和乐器,每天吃饭时都要聊上好一会儿。
8月15日上午11点,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里正在打饭的村民。
“长者食堂”对面是村里的卫生室。今天是镇卫生院医生来帮村民免费针灸的日子。村民董科叶在食堂吃完饭,早早赶过来排队。旁边,干了二十多年村医的董昌贤正忙着给村民拿药。
记者注意到,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内,不仅有“长者食堂”和卫生室,还有澡堂、理发室、活动室和超市。“老百姓冬天能在这洗澡,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顺路就可以看病拿药,每个月还能免费理一次发。”龙子峪村党支部书记董方新告诉记者,全村共有村民649人,其中60岁以上191人,占比近30%。自打将闲置办公室和幸福院改造成综合体后,扎扎实实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难题。
8月15日,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村。
在沂源,像桑文珍、董仕法一样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老人还有数万人。
沂源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县、林果县。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超8.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7%,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进城,高龄、空巢、留守等农村老年人不断增多,吃饭难、照料难等现实困境接踵而来。
怎么办?当地经过8轮逐村逐户摸底调查,结合山区农村老龄化集中度较高的特点,2022年,沂源县推出了“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项目,并很快在全县推广。
在筹建方式上,集体经济条件好的村可在政府补助基础上,自行筹建;集体经济条件差的村,可选择盘活土地资源的路子,由政府将规划建设用地有偿出让给县国投集团,再通过向社会融资等办法实现统一投资建设。
沂源县沂河头村的民生综合体由县国投集团投资运营,该村则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发展大棚产业,将收益用于反哺村民就餐。
沂源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刘茜茜告诉记者,“沂源红”项目通过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平台运作、村集体反哺等方式运营。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民生综合体230处,助餐服务点168处,日均就餐人数达到1.1万余人。全县民生综合体内现有便民浴室117处,卫生室86处,医疗服务点144处,基本实现了对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全覆盖。
8月15日,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内,村民正在进行娱乐活动。
8月15日傍晚6点多,桑文珍、董仕法在“长者食堂”吃完晚饭,拿着二胡来到了一墙之隔的活动室,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充满了欢声笑语。不多时,悠扬的二胡声和沂蒙山小调就传遍了整个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