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媒体艺术如网络艺术、计算机动画艺术等,凭借高度的交互性、创造性和审美性,逐渐成为推动美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球范围内,法国、芬兰、奥地利等国较早探索以媒体艺术为核心的美育,从政策设计、课程设置和社会合作机制等方面推动美育发展。
法国:全景构建美育课程和社会实践
法国将艺术和数字教育视为公民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法国国民教育和青年部与其他部门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资源整合和持续评估。法国发布《2023—2027年教育数字化战略》,强调在教育中合理使用数字技术,培养学生数字能力和媒介素养,推动媒体艺术融入教育。
全学段布局课程融合与渐进式实施。法国媒体艺术教育路径遵循“从启蒙到深入”的梯度推进路径,将数字技术和艺术教育深度融入各学段课程。小学阶段,侧重启蒙和兴趣培养,通过合唱团、数字绘画等项目,培养学生初步审美认知;初中阶段,结构化项目增多,常与跨学科实践教学结合,如校园播客、基础平面设计等,提升学生信息识别和表达能力;高中阶段,提供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的选择,学生可参与文化机构协办的研究性艺术项目,在电影视听、交互艺术、造型艺术等方向开展创作,形成跨学科思维。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与地方联合开展“影像教育”计划,各级学校陆续推出“学校与电影”、“初中生与电影”、“高中生与电影”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精选影片,安排影评写作、影片解构讲座和导演见面会,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判断和批判性思维。
校地联动,共建“课堂+社会”开放生态。法国各地学校与艺术机构合作开展媒体艺术项目,打造“课堂+社会”联动模式。各级艺术中心与中小学共建媒体艺术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先进设备和专业指导,搭建实践平台。此外,法国重视培养学生在真实艺术语境中的创作能力,如艺术家驻校活动,艺术家通常在校工作数周或数月,与特定班级或学生团体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专业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思考过程,并开展项目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学校与社区有益互动。
芬兰:将艺术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
芬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和计划,将媒体艺术教育纳入国家课程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2019年,芬兰教育与文化部发布《芬兰媒体素养》,明确指出媒体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在不同学段实施多样化媒体艺术教育。同时,芬兰国家视听研究所积极推动媒体教育与艺术创意融合,设立全国媒体素养周、芬兰游戏周等全国性活动,使媒体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媒体艺术美育融入传统学科。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文件将媒体素养明确纳入“跨学科核心素养”范畴,强调多素养能力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力,使媒体艺术与传统学科相融合。2016年,芬兰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现象导向学习”的综合课程设计,媒体艺术作为跨学科典型被有效纳入“文化表达和数字素养”领域,通过视觉文化、故事表达、数字创作等模块,实现与语文、历史、公民教育、科学等课程深度融合。
探索多方联动机制下的美育实践。芬兰积极探索政府、学校、艺术家、博物馆、媒体企业等多方联动机制,拓展媒体艺术教育的多样化模式,探索学校与社区、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大学与艺术组织等的联动模式。一是学校与社区融合实践,将媒体艺术课程与地方文化、社会议题相融合。芬兰赫尔辛基市推动艺术机构、艺术专业人士与当地居民和社区合作,将艺术项目延伸至社区,增加弱势群体接触媒体艺术的机会。二是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合作。芬兰国家美术馆与芬兰媒体艺术网络合作,建设媒体艺术历史数据库,推动媒体艺术资源进入教育系统,并定期邀请学校师生共同设计媒体艺术展览参观和创作实践项目。三是大学与艺术组织共建媒体艺术教育合作平台,引导大中小学生通过展览、讲座、论坛等方式,提高对建筑、视觉艺术、手工艺品、音乐等的审美能力。
奥地利:释放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美育潜能
奥地利联邦教育、科学和研究部将数字能力和媒体素养确立为国家战略核心内容,要求从小学阶段起全面开展媒体教育,增强学生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与部分国家强调政府主导、教育系统内部推进不同,奥地利通过艺术节等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串联起美育网络。
构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支持体系。在正规教育体系中,奥地利联邦教育、科学和研究部主导的“奥地利电子教育计划”为全国学校提供数字能力建设支持。目前,已有超过2450所学校参与该计划,从小学到高中全面推进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融合,强化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技术应用和审美素养。与此同时,奥地利也构建了一个非正规教育支持网络。这些组织和平台围绕教师培养、课程开发、游戏文化、法律保障、网络空间治理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从政策设计到课堂实践、从技术支持到社会倡导的立体策略。
以艺术节为枢纽,打通美育协同生态链。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作为媒体艺术领域最负盛名的节日,横向整合国家博物馆、艺术机构、社区、学校等教育场域,纵向串联起实验室、独立艺术家、创作团队与观众,构建起以“节”为载体的全民艺术教育网络。艺术展览、学术研讨、公众课程、青少年工作坊、跨界表演与媒体装置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力,使艺术节成为“教学即现场、生活即课堂”的沉浸式学习场域。此外,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自1998年起就设立19岁以下青少年“自由创作”单元,不设限、不设题,激发青少年表达自我、关注社会、参与公共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构建起从兴趣启蒙到专业探索的艺术成长路径。通过艺术节这一平台,奥地利逐渐形成“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人才孵化”的美育发展模式,推动青少年在真实社会语境中进行媒介表达、文化参与和创新创造。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1日 第03版
作者:赵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