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牙缝里那块肉悄悄没了,为啥再也长不回来?真相竟然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9:38:00    

【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有人就很奇怪

为啥拔牙后的“大窟窿”

几周内便能奇迹般“长平”

而悄悄退去(萎缩)的牙龈

一旦离开就不再回头

留下日渐变宽的牙缝

日益外露的牙根

⚠️)

今天

跟着小编来揭秘

↓↓

龈,看着就是附在牙槽骨上的那块“肉”。如同依附于山体表面的植被,牙龈总是依附于下方的牙槽骨而生长。

然而,“骨”才是决定牙龈高低的关键。我们所看到的牙龈,其实是下方牙槽骨状态的“外在表现”。

拔牙后,“窟窿”之所以能够长平坦,是因为洞”里有大量健康的牙槽骨在积极修复和再生

而牙龈萎缩的本质,则是牙周炎症导致牙槽骨丧失,继而导致牙龈附着的位置随之下降。

健康的牙龈长啥样?

健康牙龈有以下几个特征,大家可以拿起镜子自测一下:

颜色:呈均匀的粉红色,边缘菲薄,紧贴牙面。

点彩: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点状凹陷,称为“点彩”,在牙龈表面干燥时较为明显。牙龈有炎症时点彩减少或消失,当牙龈恢复健康时,点彩又重新出现。

质地:紧实有弹性,无红肿、疼痛,触碰不易出血。

拔牙后虽然暂时有个“洞”,但只要“洞”内的组织都是健康的,这个“洞”就会逐渐愈合,就像皮肤上的伤口会愈合那样。

让“洞口”愈合的主要功劳是——“洞”里的血凝块。通常来说,拔牙后会经历这样的变化:

1、血凝块封闭伤口

拔牙后15~30分钟,出血停止,形成血凝块(具有保护创口、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封闭伤口。

注:如果血凝块形成不好或因为用力漱口等原因造成血凝块脱落,伤口愈合会变慢,可能会出现牙槽感染、疼痛等并发症。

拔牙后约24小时,血凝块开始变得更加坚韧结实。

2、牙龈逐渐盖住“洞口”

1周左右,上方牙龈向洞中心生长,逐渐盖住洞口。这时,血凝块被肉芽组织替代,牙龈基本就不怎么出血了。肉芽组织充填洞口,可以为伤口的进一步愈合提供支持。

3、骨组织参与修复

1个月左右新骨开始充满拔牙创,“硬的组织”逐渐取代“软的组织”。

3个月左右骨组织完全形成,这时洞的边缘还有些不平整。

3~6个月左右,牙洞基本就神奇的长平了。

既然连牙齿拔掉了,牙龈都能长平,那么为啥牙齿健在,牙龈却萎缩了呢?

牙龈萎缩,是指牙龈缘向牙根方向迁移,此时龈沟底位于牙骨质,导致临床牙冠延长,解剖牙根暴露。

萎缩的牙龈可以伴有炎症,表现为牙龈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伴肿胀,常伴有刷牙出血等症状;也可以健康无炎症,此时常无明显症状。

注意:牙龈萎缩是牙周炎的一个常见伴发病变,根本原因是牙周组织存在长期的损伤、刺激等,导致牙龈退下去。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牙龈萎缩呢?常见原因如下:

1、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牙周炎引起的炎症会导致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的破坏,从而引起牙龈萎缩。

2、龋齿或不良修复体

牙缝部位的龋齿、不良充填体等会导致牙齿边缘粗糙,菌斑聚集,从而对牙龈造成慢性刺激,引起牙龈萎缩。

滑动查看

3、食物嵌塞

牙缝长期食物嵌塞也会导致牙龈受到压迫,逐渐萎缩。

滑动查看

4、咬合创伤

咬合异常会导致牙齿受力异常,从而造成牙周组织的慢性损伤,造成牙龈萎缩。

5、长期缺牙

牙根能够防止牙槽骨丧失,就像树根能防止水土流失。长期缺牙也会影响牙槽骨的骨量,牙龈随之萎缩

6、系统疾病

某些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通过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导致牙龈萎缩

如果是少量、均匀的牙龈萎缩,无症状且无美观要求时,可以先观察,暂时不做处理。

如果观察后有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则需要酌情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改变刷牙习惯、改善咬合等。

部分牙龈萎缩可以通过牙周手术来完全或部分解决。

当不适合做手术时,可以选择修复、正畸等其他方式处理,但是此时一般很难恢复到牙龈萎缩前的状态

  • 如果患有牙周炎,就要尽早治疗,防止因牙周炎的进展,导致进一步的牙龈萎缩。

  • 改正不良的刷牙习惯,每天在家用正确的方式维护口腔卫生,科学刷牙及使用牙线。

  • 少咀嚼过硬食物,如软骨等,避免对使用过大的咬合力,避免咬合力过大发生的牙隐裂及牙龈萎缩。

  • 如果口内有不良修复体导致了牙龈萎缩时,就要拆除后重新制作。

来源:科普中国、深圳市口腔医院

编辑:方洪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