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六十年手写日记里的“记忆库”,一位八旬老人的“国家叙事”与乡土坚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7:35:00    

在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上林社区的一栋普通民居里,80岁的老人余进武正伏案整理他的“宝贝”——一摞摞泛黄的手写日记本。从19岁到如今,60余载光阴凝结成近一吨重的文字,记录下时代巨变的足迹,也见证了一位普通农民对国家与乡土的深情守望。

出生于1945年的余进武,是当年当地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年轻时曾是村里的文书,青年求学经历及从事职业,让他养成了对文字的敬畏与对时政的敏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试验成功,这给了青年余进武由衷的震撼,于是他将激动的心情融进笔尖,郑重写下了此项消息。此后,余进武笔耕不辍,开始用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每日见闻:广播里听到的国际新闻、从报纸上摘抄的国家政策、偶尔穿插的“得知此事,心中十分欢喜……”等个人感悟,都成了他笔下的“历史”。

日记本被主人用心珍藏

“那时候没有手机,村里连电视机都少见,但我想把国家大事记下来,这不仅是一种消遣方式,也是一种以百姓视角关心国家的表现。”余进武说。他的坚持一直是默默无言的,邻居、好友也是等到近几年才得知,“我写只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

余进武展示他的日记

透过老人日记中朴实的文字,我们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也能看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全国欢悦,感受到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记录中有对脱贫攻坚变化的记录,也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这些文字,如同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国家政策与个人乡村生活的共振。

日记内的文字

“好几年前我有称重过,这些本子总重量得近一吨。”余进武表示。在他存放日记本的房间中,记者见到了数十个满满当当的铁箱子,箱中泛黄的纸张上,笔走龙蛇的字迹依然清晰鲜活。近一吨的手写本,承载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个普通人对国家的关心。

如今,八十岁的他至今仍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会抽时间整理当天的新闻。“我现在每天得写个三千字左右。”余进武说。

在存放笔记本的角落,记者还见到了一根根已经损坏的钢笔。数十个墨水瓶有的已经沾满了灰尘,有的刚刚用完。那些陪伴他多年的钢笔和墨水瓶,是他记录生活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余进武用掉的墨水瓶子

“这些还是近几年写坏、用完的物品,多年前搬家的时候还丢失了一批。”余进武告诉记者,即使在接触数字信息的过程中,他依然没有忘记书写习惯。还在创造性地在日历的背面记录下当天的新闻要点。余进武告诉记者:“我利用日历来写,即能废物利用,还能更加清晰地对应上当天的内容。”

在日历后写下事件的余进武

如今,余进武老人的手写日记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日记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写照,更是国家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它们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进步。同时,这些日记也提醒着人们,在数字化时代,手写记录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与思考,更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文、图 | 记者 曾柯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