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襄垣县一批重大项目再次按下提速增效“快进键”。
日前,在襄垣县山西景盛照明有限公司项目车间内,玻璃管在高温中“重塑新生”,新下线的灯具销往全国市场。这家东部地区转移而来的综合性灯饰企业,正以全链条生产模式,在照明领域崭露头角。“转移不是污染转移,而是技术进化。我们构建全闭环绿色生产体系让产线废料100%重熔再造,实现零排放全循环。”项目负责人说。
潞安180万吨煤制油基地内,工业固废粉煤灰正运往园区内新邻居山西坤源化工。这些曾被视作环保包袱的废料,如今在坤源化工蜕变为净水剂聚合氯化铝,身价暴涨20倍。“‘吃’下潞安32万吨固废,‘吐’出3.5亿元产值。”山西坤源化工企业负责人张晟炜介绍,这条“煤-废-净水剂”循环链每年可消纳固废超10万吨。
十余公里外的互通悦步新能源车间,3000台搭载北斗双模定位芯片的共享电单车依次完成组装。“公司投入3条自动化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日产300辆共享电单车,年底将投放覆盖长治全域。”副总经理桑墨飞指着刚刚改造一新的厂房感慨:“闲置5年的经开区厂房,经政府牵线完成转让改造,成为企业厂房,大大节约了我们前期投资。”
同一时间,襄垣县新引入的三个不同项目脉动同频,揭示着襄垣县锚定重点招引项目的思路——
从增强招商项目质效着手,在承接转移中推动“绿色跃迁”。今年以来,襄垣县聚焦技术密集、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投资0.98亿元的山西景盛年产1亿支民用照明全产业链项目、投资0.98亿元的中催科技年产5000吨催化剂生产线项目等,推动制造业“强筋壮骨”。
从加速链条延伸着手,在循环利用中重塑产业价值。襄垣县围绕链主企业延链强链引项目,依托雄厚的传统产业基底,推动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精准识别链主痛点,技术性匹配补链企业,让痛点变清单,清单变项目,项目变链条,实现资源“吃干榨净”,链条延伸建强。
从破除落地障碍着手,在盘活资源中加速“闲置觉醒”。襄垣县盘活闲置资产,推动卡仕途数控机床等9个项目“零地入驻”,切实缩短了项目落地周期。通过对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环保指标、容积率等方面严格把关,集聚落地了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环保项目。
项目落地,动能奔涌。上半年,襄垣县共谋划实施项目412个,总投资1024.1亿元;147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91.3%;全县GDP完成206.33亿元,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32亿元,增长9.4%……数据的支撑力来自项目的蓬勃生长,背后则是襄垣构建的“热带雨林式”生态。
酷纳斯通轮胎项目开工前夕,企业却为用电负荷犯愁。襄垣经开区建立“项目用电需求清单”,推动2座110千伏变电站紧急扩容,4.9公里高压线路昼夜施工,全面满足企业用电需求。眼下,企业首批子午线轮胎已实现整装发运,总工张立说:“政府全力相助,我们满负荷生产再无障碍。”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今年以来,襄垣县以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让412个项目落地生根。
提前介入,打通堵点——大力支持襄矿集团新建供热主管网,保障清创人和、酷纳斯通等5家新落地企业供热需求。启动襄垣经开区固废路、金钰路等6条内部道路建设,不断优化园区路网。上半年出让标准地3宗220.41亩,强化“标准地”要素保障。帮助华星科技等3家企业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及超长期国债7000万元,为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服务升级,追踪项目——襄垣县落实“四库”管理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动态优化调整“四库”项目,有效推进手续办理、要素保障、项目落地等工作。县委、县政府每月召开2次专题调度会议,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扬有事必到、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县处级领导带头开展入企服务,带动各职能部门聚焦企业需求,入企办实事、解难题。
新项目、新产线、新引擎。一股股“新”力量澎湃奔涌,为资源型县域转型注入强劲动能。(贾奕)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贾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