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全教育应来自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7:10:00    

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巡班记录本走进大(3)班教室。班级入口处墙面上布置的消防安全宣传栏格外醒目:整齐排列的消防器材简笔画、生动的逃生路线图、用塑封膜精心装裱的消防安全儿歌和消防器械图。这本该是个令人欣慰的教育场景,却被角落里两个孩子的对话打破了:“这个灭火器画得一点儿都不像真的。”“妈妈说发生火灾要往楼下跑,可图上箭头怎么都往上指?”

这看似偶然的对话,却像一记警钟警醒了我。随后,我深入每个班进行巡查,发现各班的消防安全宣传栏普遍存在“三化”现象:内容呈现成人化、知识传递刻板化、形式单一化。经过和班级教师交流后得知,不少教师默认这样的现象是合理的,因为符合上级要求的“幼儿园有消防安全宣传栏”。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的经验源自真实生活。面对幼儿园消防安全宣传栏存在的问题,我和团队迅速组织开展现场教研,以大(3)班的消防安全宣传栏为切入口,从查摆问题和找寻突破策略出发。

通过研讨,大家认为,大(3)班教室外呈现的消防栓简笔画与真实设备相比,比例失真,手绘的卡通火苗形象弱化了危险,过度美化的场景削弱了安全教育的严肃性。当教育素材失去真实参照,它对幼儿关于安全的认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班级消防安全宣传栏静态的图文展示,已演变成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缺乏情境互动和体验参与。这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栏教育作用微乎其微,起不到将消防知识转化为行为的作用。

经过教研,各班开始改变,中(2)班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孩子们用黏土制作微型消防站,将班级平面图转化为立体逃生迷宫,收集家庭消防器材照片,制作“安全地图”。当消防安全宣传栏变成可触摸、可改造的游戏场域,安全教育便自然融入了每日生活。中(4)班教师抓住孩子“为什么烟雾报警器会唱歌”的疑问,衍生出“寻找校园安全卫士”活动。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幼儿园的消防器材,用放大镜观察消防栓接口,用卷尺测量安全通道宽度,用图画本记录应急指示灯位置。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让安全知识像种子般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创新设计“家庭安全任务卡”:家长和孩子们绘制家庭逃生路线,录制消防器材解说小视频,完成居家安全隐患排查表。当安全教育从园所延伸到家里的客厅、厨房、楼道,教育开始产生联动效应。

经历了半个月的改革后,我观察到了明显的变化:孩子们在阐述器材功能的同时,能对灭火设施进行准确指认;每月演练中逃生效率明显提高。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开始主动关注环境中的安全细节,每个人都成了安全小卫士。

安全教育不应该是墙面的装饰性比赛,而应该是生命的守门人。当我们将消防知识由冰冷的墙体移植到温情的生活土壤中,当抽象的安全符号转化成可感可知的生命经验时,教育才能真正到达心灵深处,成为守护童年最坚实的盾牌。

离园时分,我再次经过大(3)班,消防安全宣传栏上新增了孩子们设计的“家庭逃生游戏棋”,消防儿歌被改编成跳绳时的童谣,那些曾经被冷落的消防图片旁,贴满了孩子们发现的“社区安全小卫士”照片。或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态——从生活中来,到生命里去。

(作者系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空港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3日 第02版

作者:谷青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