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淼调试无人机。
盛夏的宁波,热浪如炙。
今天(15日),在鄞州区五乡镇,一群测绘员正头顶烈日、手持无人机遥控器,在38℃的高温下穿梭于田间地头、山野河畔。他们是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应急测绘队的成员,用科技与汗水,为城市的安全与发展绘制“生命线”。
测绘场地空旷无遮拦,队员们要直面阳光高温。
34岁的张宜淼,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从事外业测绘16年,操作无人机8年,他的皮肤早已被烈日“刻”下黝黑的印记。
“无人机拍摄对天气要求高,最好在光照较强的时段作业(9点至14点),太阳正射时数据最清晰。”他说,这意味着每天最热的时段,他必须双手不离遥杆,双目紧盯地面站的航线轨迹,确保无人机在高空安全飞行。
“38℃的烈日下,汗水浸透衣服是常态。”张宜淼笑道,“但最美的一刻,是无人机传回画面时——那些精准的测绘影像,像是一幅幅大地自拍照。”
队员们协同作业
这支10余人的应急测绘队,由3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负责宁波全市的无人机数据采集、低空监测、森林防虫防火及应急测绘工作。
队长董恺介绍,今日在鄞州区五乡镇的任务包括地块变化监测、防汛监测及综合训练。队员需身着长裤防蚊虫蛇鼠,在户外连续作业5个小时,烈日下反复调试设备、校准航线。
不一会,队员们就汗流浃背。
每次行动都要带好几箱装备。
“高温对无人机和人都是一场考验。”董恺坦言,电池在高温下易过热,信号可能受干扰,但团队早已形成默契:有人负责地面监测,有人快速更换设备,有人随时准备应急处理。“我们是一个整体,必须确保每一份数据精准无误。”
为何烈日下必须坚持作业?张宜淼解释,“每一块土地的变动、每一处防汛隐患,都需要及时的数据支持。”这份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责任。张宜淼擦了擦额头的汗,望向无人机传来的实时画面:“高温确实辛苦,但当看到自己参与绘制的防汛图帮助村民避险,或是发现并及时处理森林火点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市测绘遥感院空天遥感所李俊峰介绍,当前正在结合无人机智能机巢设备和时空AI技术,研发“甬瞰·低空慧眼”服务平台,构建城市立体监测体系,后续大量晴空烈日下的测绘任务,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让队员们在空调房内实时操作,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已获得省“尖兵领雁”项目和市“科创甬江2035”重大应用示范场景支持。
#宁波头条##宁波##宁波身边事##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