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58岁的老张从光怪陆离的梦境中醒来,萦绕于耳畔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闪耀天花板的是璀璨“星河”,舒缓的曲调、柔美的旋律,再加上星空般的光影,他差点忘记自己正躺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
带来这梦幻般视听感受的是病床前的一盏“星空灯”,而在整个重症监护室中,还有不少病友与他同享星河明灭、妙音绕梁。
又到家属探视时间,妻子来到老张床前,明显感觉到他的精气神胜过前一天,“今天的眼神亮多了,说话声音也响了,恢复得蛮快!”
老张还记得住进重症监护室第一个晚上的“惊魂”——半梦半醒间突然“惊厥”,病床边似乎站着两个人影。他想喊叫却发不出声音,想动却全身无力……直到邻床病友监护仪的报警声打破了“结界”,幻象瞬间消失,留下剧烈心跳和一身冷汗。
第二天查房时,老张心有余悸地向重症医学科主任庄育刚带领的医护团队描述了夜里的惊悚场景。迟春薇副护士长给他做了CAM(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发现他具有“术后谵妄”倾向,便遵医嘱在睡前给他用上了“星空灯”。第二晚,他便一夜安寝。
“和老张有类似经历的患者不在少数,这种情况被称为‘术后谵妄’,是在术后发生的一种急性、波动性的可逆性精神状态改变,包括认知功能、注意力和意识水平的变化,患者常有急性意识模糊、幻觉、迷失方向、行为不当、言语障碍和短暂失忆等表现。”庄育刚介绍。
据统计,外科手术后谵妄的整体发生率为2.5%至3.0%,而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的高危手术(急诊、创伤、心脏手术等)患者,谵妄发生率可达20%至70%。在十院重症监护病房中,目前20%的术后清醒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谵妄情况。术后谵妄不仅损害患者心理,还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患者远期认知功能损害甚至死亡,进而有可能引发患者及家属不理解、造成医患矛盾。
为有效应对术后谵妄,由学科带头人李颖川教授倡议,十院重症医学科自2024年3月起启用音乐疗法,通过舒缓的古典音乐或民歌旋律来减慢患者心率、促进内啡肽分泌,从而缓解、改善患者认知、心理、情绪方面的症状。
自今年6月起,重症片区邱昌翠护士长又带领团队将音乐疗法进一步升级,引入“星空灯”,将半月、星际、土星、云朵、满月或上述影像穿插,投影至病床上方的天花板,与此同时,患者耳畔播放着轻柔舒缓的乐曲。
点点柔和星光温柔洒下,驱散了医疗仪器冰冷单调的灯光,让生命在与疲惫抗争的深夜里,也多了一丝仰望星空的慰藉与安宁。患者耳边流淌着的,也不再是刺耳的警报噪音或令人压抑的沉默,而是舒缓的轻音乐和温暖的自然音效。
“在传统ICU治疗的基础上引入‘声光疗法’,不是为了娱乐消遣,而是让患者身处的物理环境变得更具人文温度。”庄育刚解释,舒适的环境本身就是治疗,当焦虑和恐慌的情绪减少,机体防御力自然得以恢复。
实践证明,引入星空灯与音乐疗法至今半年多来,患者谵妄发生率明显下降,由此带来的优质的睡眠帮助患者修复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ICU入住天数、降低医疗费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