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随着人脸识别设备轻快响应,深圳平湖街道新南社区安居禧龙苑首层的长者饭堂里,72岁的李叔完成“刷脸”,餐盘里色泽诱人的家常菜自动计价,不到3秒,付款流程就轻松走完。这一幕,是平湖街道首家长者饭堂启用后,日常就餐的生动剪影,也藏着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养老治理的温暖密码。
中午11点半,饭堂刚开门,住在隔壁小区的王阿姨就和老姐妹笑着进门。“以前做饭发愁,现在走几步就能吃现成的!”王阿姨指着餐盘里的清蒸鱼、清炒时蔬说,“这菜清淡又入味,比家里做的还合胃口!”
在选菜区,记者看到智能称重台“暗藏玄机”,老人把餐盘放在感应区,夹菜时系统自动识别食材重量计价,夹多夹少都能精准算钱,还能关联政府助餐补贴直接抵扣。75岁的陈叔乐呵呵地给记者“演示”:“我有糖尿病,以前总担心吃多吃少不健康,现在能看着重量选,心里踏实多啦!”
饭堂里,一对老夫妻的互动格外温馨。张伯伯熟练地帮老伴把鱼肉挑刺、盛汤,笑着说:“以前天天为做饭吵架,现在饭堂解决大难题,我能专心照顾她啦!” 简单的对话里,藏着无数家庭的养老刚需,让老人吃得好、吃得省心,也给儿女减轻负担。
“这可不是普通食堂!”饭堂工作人员小陈向记者揭秘,从进门“刷脸”到选菜计价,整套数字化系统让就餐效率翻倍。“以前人工收银,老人排队久了容易着急,现在全程智能,最快1分钟就能吃上饭!”
在科技应用的“减法”里,是老人体验的“加法”。饭堂专门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设计菜品:少油少盐、软嫩易嚼,连米饭都选了更易消化的品种。“我们后台能记录老人的用餐习惯,要是连续几天没出现,还会联动社区上门看看!” 小陈说,智能系统不止管“吃饭”,更在默默守护老人健康安全。
更让人惊喜的是“爱心延伸”。平湖街道依托饭堂开展“爱心餐”服务,已为医护人员、残疾人、高考志愿者等群体开展了3场专题活动,共发放餐食416份。于此同时,平湖街道工会大食堂、暖新餐厅也即将在长者饭堂挂牌联建,面向工人、快递小哥等来深建设者开放助餐服务。“美食能串起爱心,让更多人共享这份温暖!”街道工作人员说,一个数字化饭堂,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更成了基层治理的“粘合剂”,把民生服务、社区温度、社会公益紧紧连在一起。
在深圳平湖,这家长者饭堂像一面镜子,照见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把“科技温度”融入一粥一饭,让老人的幸福更具体、更实在。当“刷脸”的便捷、“按重计价”的贴心,化作老人们脸上的笑容,让大家看到的是科技真正服务民生的美好模样,让每个角落的烟火气,都带着智慧与温暖的光。
深圳晚报记者 郑燕妹